繁榮表象的背后,掩藏著值得深思的問題:初步實現智能化后,家居用品如何真正惠及民眾生活?外形美觀、性能出眾、個性鮮明的高科技產品,能否讓普通消費者買賬?
市民“只看不買” 供需平衡仍未實現
“智能家居用品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代表著行業進步的方向。然而,家居用品智能化尚處于摸索階段,推廣難度較高,消費者的接受度偏低。”據家博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展會引入了大量歐美高端品牌,進一步提升了展會的規格和檔次,但購買門檻也隨之提升,導致客流量出現兩極分化:常規的家電、家具柜臺前人滿為患,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家居用品柜臺前顧客卻寥寥無幾。
高昂的價格是擺在商家和顧客前面的最大障礙。雖然對產品很滿意,但市民大多秉持著“只看不買”的原則,對高昂的價格“敬而遠之”。在外貿公司上班的孫先生和妻子一起體驗了智能床墊和頸椎枕,猶豫再三依舊選擇離開。“智能家居用品的功能很棒,但一個智能頸椎枕的價格接近2000元,實在讓我們難以承受。”孫先生說。
部分智能家居用品的實用性也值得商榷。但在部分消費者看來,普通家居用品的遠程遙控并不意味著使用便捷。“大部分家庭的室內空間有限,窗簾、電燈等家居用品可以通過簡易的開關或手動拉扯實現便捷操作,遠程操控的意義不大。”市民金女士向筆者表達了內心的擔憂,“對年紀大的人來說,這類家居用品的智能化非但無法節約時間,還會增添困擾。”
在業內人士看來,智能家居用品在展會上的“尷尬”來源于供需間的不平衡。在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目中,家居用品依舊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應當簡潔、方便、大眾化;智能家居用品價格高昂、不夠“接地氣”,只能成為高收入群體的“小眾狂歡”。“隨著市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觀念的加速革新,智能家居用品終將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不可替代的生活用品。”家博會相關負責人說。
厘清“智能”概念 交互式產品脫穎而出
在家博會的各個展區,隨處可見“智能”兩字——大到全自動淋浴房和遠程控制冰箱,小到智能門鎖和全能洗碗機。但在不少市民看來,部分智能家居用品的功能略顯陳舊、載體較為單一,停留在遠程遙控、APP操作和實時數據更新的層面,很難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家居用品種類千變萬化,如果每一項操作都依托于一個獨立的APP,且無法在功能上實現突破和創新,將為消費者帶來負擔。”市民肖先生在逛完展會后感慨,“家居行業只有實現數據整合,同時催生出更多性價比高、交互性強的智能產品,才能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隨著科技不斷革新、“互聯網+”概念迅速普及,各大家居品牌將尋找供需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爭取實現口碑和業績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