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話題再次觸動陶瓷行業環保“神經”

瑪緹瓷磚副總經理歐陽剛金在朋友圈評論:作為一個受害者,金叔熱血澎湃!作為身在一個重污染的行業,金叔以一個罪犯自責!在陶瓷行業,揚塵、柴油重卡、噪音、高耗能……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受害者,卻忘記了自己經營著污染,都在干著糟粕后代的不恥行徑!12369,舉報身邊的污染,舉報行業的污染,現在開始……
裝修網業內人士表示,建陶行業這些年一直在倡導綠色發展,但如何溯本清源,撥亂反正,真正做到綠色發展,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環保大棒落向陶瓷行業
從2013年以來,隨著我國霧霾天氣常態化的加劇,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不斷加強了對治霾、工業生產節能減排工作的執行力度,一個接一個的會議,一次接一次的專項整治行動,無不展現了政府對傳統重污染工業進行整治的決心和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各項環保政策和標準的出臺,使得“以前都是注重市場不注重政策,連國家環保局網站都不上”的佛山陶瓷企業開始意識到形勢的嚴峻。
2014年5月《佛山市陶瓷行業大氣污染深化治理實施方案》規定,在2014年9月30日前所有陶瓷企業完成煙氣治理,必須完成高污染燃料燃燒設施(包括鍋爐、窯爐和噴霧塔)的淘汰或更換,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電或其他清潔能源,確保全面達到排放限值要求,治理驗收的唯一依據就是國家強標《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4-2010)。
2014年《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在實施過程中,被陶瓷企業指責過于嚴苛,認為新標準將使陶瓷企業遭受困難,佛山42家陶瓷企業聯名上書請求國家修改標準。2014年12月末,環保部修訂了《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標準有所放松。但這卻讓部分環保企業不滿,甚至怒斥“因窮而搶劫”。
從2000年開始,為了響應國家環保局的號召,全國各大陶瓷產區都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對部分陶瓷企業做出限制整改或是關停。因此,各地的陶瓷企業開始了不同規模的“遷徙”之路,將企業的主要生產線從產區轉移到未強行要求整改的產區,或是搬遷到更接近陶瓷制作原料的地區和能源產區。在此之后,國家相關的環保政策依然陸續出臺:

環保生產整改效果初顯
在環保部門對于生產企業的嚴格要求下,陶瓷行業的節能減排、環保生產問題得到空前重視。為了治理大氣污染,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開出了壓減燃煤、調整能源結構的藥方,紛紛提出并實施“煤改氣”。
據裝修網悉,2014年廣東肇慶市的63家陶瓷企業268條生產線已全部被列入整改范圍,全部陶瓷企業被要求在年底前完成“煤改氣”,或達到清潔生產標準。據肇慶當地的陶瓷企業工人反映,很多的陶瓷企業因達不到環保標準而被迫停工。此外,福建省泉州市則已在2014年5月份已率先實現陶瓷企業“煤改氣”工程改造。而在廣東的另一陶瓷重地佛山市,陶瓷企業也被要求必須清潔能源改造,在11月1日前全面達到《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4-2010)的要求,否則將面臨停產整治。其他也要求“煤改氣”的城市如廣西南寧、浙江杭州、內蒙古呼和浩特等也紛紛進行整改。
新明珠集團董事長葉德林認為,“沒有污染的企業,只有污染的老板”。新明珠創立以來,一直堅持環保先行,杜絕污染,連續多年投入巨資用于節能降耗、環保治理。強調全過程、全方位對廢氣、廢水、粉塵、廢料進行控制和治理,實現污水零排放,做到了合理規劃、綠化廠企。為了做好清潔生產工作,新明珠專門成立了清潔生產領導小組,通過技術創新、設施改進以及監督管理來促進節能減排工作的提升。新明珠集團的多個項目都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科技成果鑒定,在環保生產領域成績斐然。
安華瓷磚事業部總經理程振告訴記者,安華從建廠到現在一直遵從敬業生產、環保生產,包括職業安全健康生產這些目標去做。環保生產這塊,從三廢處理到整個體系全部都達標,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包括設計、研發、生產過程到銷售,安華都是按照國家相關的要求來進行。安華大理石瓷磚系列更是積極響應“低碳環保”的號召,產品受到消費者的親睞。
“在陶瓷環保建設中,關鍵是看企業是否有足夠強的社會責任感。”華清環保總經理萬杏波認為,目前陶瓷行業的技術和設備都能夠解決陶企環保建設的需求,更多地是需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推動陶企與環保公司的合作進程,讓陶瓷行業的環保建設更上一層樓。據悉,華清環保作為一家專注于各類廢水、廢氣、中水回用處理等環保工程的企業,目前已幫助諾貝爾磁磚、蒙娜麗莎瓷磚、科達機電、正大釉料等品牌推進環保治理項目。
加快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國家政策加大了生態保護力度,那么陶瓷行業的環保政策更為嚴格是必然的。這種嚴格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甚至可能會上升到決定陶企能否生存的層面上。早幾年因清潔生產而大舉搬遷的陶企,是區域性的例子,這個例子很可能在未來上演成為國家層面的強制性方式。
行業評論家韓復興認為,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將進一步加快陶瓷行業的轉型升級步伐,迫使陶企淘汰落后產能,轉而走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道路,對于行業來說將大有裨益。他表示,對于陶企來說環保壓力大了,其實也是活路和出路。
2015年初,陜西韓城市政府提出推進百億新型環保陶瓷產業園區建設,利用該市鐵礦渣、粉煤灰、黃河淤泥、水渣等制陶原料,做大做強陶瓷產業。中共中央黨校國情國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永農微評:“發展新型環保陶瓷生產前程似錦,韓城找到了發展陶瓷產業新路子。”
韓復興表示,“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會讓人養成一個綠色生活方式。綠色需求,可能誕生一個龐大的需求和市場。譬如綠色建筑就需要大量的綠色建材,而綠色建材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們的綠色建筑陶瓷,關鍵是我們的建筑陶瓷是否能及時‘變色’,我們的綠色產品是否能及時研發出來。綠色貿易壁壘國際上已經形成,如果我們的產品‘變色’的快,知識產權掌握的多,面臨的市場前景是很樂觀的。”
從傳統生產方式到清潔生產方式,是陶瓷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