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易日盛此次發行價格確認為公告的21元/股,對應的市盈率是38.32倍。發行總股數為3121.01萬股,其中公開發行新股數量為2412.05萬股,老股轉讓數量為708.96萬股,發行后總股本為1.25億股。
自東易日盛正式公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價格以來,關于其“高價”IPO的議論便不絕于耳。主要依據在于,東易日盛市盈率較同期建筑裝飾行業的平均市盈率26.24倍,高出逾四成,比之IPO監管新規出臺后,紛紛下調發行價格的企業,顯得過于另類。
對此,東易日盛裝飾的解釋是:作為家裝行業的第一股,東易日盛裝飾上市前并無同類企業可作確切參考,只能與建筑裝飾行業的上市企業比較。而建筑裝飾企業與家裝企業在商業模式、品牌效應、營銷模式、定價方式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性,難有足夠的說服力。
同樣作為品牌消費類家居企業,東易日盛裝飾與索菲亞、德爾家具等上市企業,具有更高的可比度。
參照建筑裝飾行業市盈率缺乏合理性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通過與同期建筑裝飾行業的平均市盈率相比較,得出東易日盛裝飾“高價”IPO的論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第一,家裝企業商業模式優于建筑裝飾企業,有著良好的現金流。高于建筑裝飾企業的市盈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良好的發展前景。不同于B2B模式的建筑裝飾企業,客戶主要以大型公共建筑為主,家裝公司的客戶群是普通消費者,致力于口碑建設,具有高毛利高費用的特點。同時,家裝行業先收錢后干活,最后追付比例較低的尾款。相反,工裝行業毛利低,費用也低,往往先干活后收款,首付款比例較低,中期通常需要大量墊資,大宗的尾款都在后期。
第二,家裝企業的品牌效應優于建筑裝飾企業。品牌效應來源于大眾口碑,建筑裝飾企業不屬于大眾消費類品牌,一個對于證券市場一無所知的消費者,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某家工裝企業。但是一個不是東易日盛客戶的消費者,卻有可能知道東易日盛裝飾,因為作為大眾消費類品牌,東易日盛裝飾會在大眾消費者當中得到傳播。
第三,二者營銷模式完全不同。建筑裝飾企業需要參加項目投標,是否中標多半要盡人事而聽天命。家裝企業則主要依靠開店和各種市場營銷策略來擴展客戶。
第四,其營銷模式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定價方式也不相同。建筑裝飾企業要按甲方招標標準來確定價格,綜合實力相近的企業,往往低價者得。家裝公司則完全采取自主定價的方式。
與品牌消費類家居企業市盈率相近
據悉,同樣作為品牌消費類家居企業,索菲亞1月10日收盤價19.06元,對應2012年靜態市盈率為48.87倍;德爾家具1月10日收盤價15.69元,對應2012年靜態市盈率為34.87倍。均與東易日盛裝飾相近,甚至東易日盛市盈率較索菲亞衣柜更低。
與索菲亞衣柜相比,裝飾公司的市場空間以及對消費者的影響力更強。整體家裝在整個房屋中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一個衣柜,同時,據介紹,80%以上的客戶基于整體風格、生活方式和環保體系等因素,最終會選擇裝飾公司自有的衣柜產品。
另外,東易日盛在模式上正逐漸向直營轉變,而品牌消費類家居企業,仍然以存在一定弊端的代理商體系為主。
從整體上看,東易日盛裝飾并非盲目“高價”,無可參照。
2012年靜態市盈率不能準確反應2013年市場狀況
同時,2013年家居市場整體發展情況明顯較2012年有所好轉,2012年的家居企業靜態市盈率并不能準確反應2013年的市場狀況。東易日盛裝飾暫定于2014年2月正式上市,更應與2013年的同類企業市盈率進行比較。
部分下調發行價格的企業是迫于新規的無奈之舉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若預計新股發行募集資金額超過募投項目所需資金總額的,發行人應當減少新股發行數量,同時可以調整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的數量。
而《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八條第五項規定:“發起人認購的股本數額不少于公司擬發行的股本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五”、“向社會公眾發行的部分不少于公司擬發行的股本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
上述規定使新股發行時,發行人不得不考慮發行價,因為股票發行時,募集資金金額必須敲定,發行價決定決定發行量,發行價越高,發行量就越少,而發行后流通數量必須達到總股本25%以上(含25%),發行人持股不低于35%。發行價自然成了公司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因為發行量越少,要達到25%流通數量就必須多轉讓老股,老股轉讓后持股又不能低于35%,因此降低發行價就成了大勢所趨。一些公司不愿在發行價的低價位處通過老股轉讓賣出股票,因此才會紛紛壓低發行價。
東易日盛裝飾于中小板上市,其中董事長陳輝、總裁楊勁夫婦分別直接持有本公司3.06%股份及第一大股東東易天正50%的股份,轉讓老股并不會產生過大控股壓力,這也是東易日盛沒有順應大勢壓低發行價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