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擁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大型化學公司,1802年由法國移民E.I.杜邦在美國特拉華州威爾明頓附近建立,以制造火藥為主。20世紀,開始轉入產品和投資多樣化,經營范圍涉及軍工、農業、化工、石油、煤炭、建筑、電子、食品、家具、紡織、冷凍和運輸等20多個行業,在美國本土和世界近50個國家與地區設有200多個子公司和經營機構,生產石油化工、日用化學品、醫藥、涂料、農藥以及各種聚合物等1700個門類,20000多個品種。
此前,杜邦中國一位高層表示:“這一次準備進行的戰略調整,是公司在做今年第二季度的業績回顧時所提到的,目的在于希望明確未來業務的發展重點走向及策略。事實上,高性能化學品板塊包括了鈦白科技、化學品及氟產品等細分市場業務,我們在考慮是否有可能出售、部分出售或者保留這些業務,而一切也才剛剛開始。”
高性能化學品在杜邦公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該公司目前的板塊還包括農業、電子與通訊事業部、工業生物科技、營養與健康、高性能材料、安全與防護等。
2013年第二季度,杜邦公司農業部門的收入是36.31億美元,高居榜首,高性能化學品以17.82億美元收入緊隨其后;電子與通訊事業部、高性能材料、營養與健康的收入則在6.53億——16.7億美元之間。
杜邦公司的第二季度總收入為99.25億美元,來自高性能化學品板塊的收入,占該公司總收入高達18%。盡管銷售收入較高,但高性能化學品板塊同比的收入降幅卻達到了13%左右,與其他板塊相比,這一降幅最大。
該板塊的利潤也不盡如人意,第二季度的營業利潤為2.64億美元,而該季度農業板塊的營業利潤是9.41億美元。而且,第二季度高性能化學品的營業利潤同比下滑也極為迅速,大概下跌了50%以上,這一降幅在所有其他業務板塊中排名第一。而這很有可能是杜邦考慮是否需要對該板塊進行出售的初衷之一。
杜邦公司董事長兼CEO柯愛倫(EllenJ.Kullman)也稱,做出該決定之前,企業將仔細地考慮、對比該業務部門的現金增值能力和周期性、發展前景。
不過,目前杜邦并不缺錢,2013年上半年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66.85億美元(環比上升35%),流動資產高達232.37億美元,環比略微上揚。而該公司的流動負債則從去年下半年的135.52億美元降低到了118.9億美元。
高性能化學品板塊較之去年同期較低的主要原因是鈦化合物市場的降價。含氟化合物和制冷劑價格的下降和經營成本的提高,也是促使營業利潤降低的原因。而在今年年初,杜邦大中華區總裁蘇孝世也曾提到,未來10年杜邦中國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變化,即推廣農業技術,發展生物科學,環境技術和能源解決方案,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等轉型所需的先進技術和高性能材料。而這些戰略無一涉及高性能化學品板塊。
如果高性能化學品板塊最終得以出售的話,那么因環保問題而等待多年開工的杜邦東營鈦白粉項目,隨后的變數將更大,有可能此項目就此擱置。
在宣布該消息之后,杜邦的股價一度上揚了6%,不過后又略微下跌,收盤為57.12美元。有媒體引述分析師的說法是,假設這部分業務出售,那么按照其2012年利潤16.2億美元來看,估值可能在6倍左右,出售總額或超過100億美元。
在杜邦公司宣布剝離高性能化學品業務之前的兩天,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柯愛倫(EllenJ.Kullman)曾提到過杜邦公司正在為高性能化學品部門尋找新的出路。高性能化學品部門為公司帶來了大量的現金流,但是也受到了市場劇烈變動的影響。
柯愛倫(EllenJ.Kullman)在近日的電話會議上表示,此次剝離業務能夠幫助杜邦進一步落實公司的戰略目標,把杜邦打造成快速發展并且具備高價值的公司。
2012年,高性能化學品部門的總收入為70億美元,盈利18億美元。
柯愛倫(EllenJ.Kullman)表示,過去的一年,杜邦的高管們都在思考如何處理高性能化學品部門,企圖在該部門的現金增值和周期性、波動性之間找到平衡。最后他們得出結論,剝離高性能化學品業務,特別是無稅剝離將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
杜邦管理層表示,希望能夠在18個月之內完成此項剝離,屆時該業務將由杜邦股東持有。
公司首席財務官NickFanandakis也認為,剝離之后杜邦能擁有更穩定、更可預測的收入和現金流。而且剝離之后,杜邦也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科學驅動的業務領域,包括農業與營養、工業生物科學和新材料。但與此同時,杜邦官員也表示高性能化學品業務仍然是一個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