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業“漲聲”不斷
因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建材行業“漲聲”不斷,不少消費者在建材市場發現價格已經悄然提升。
據了解,早在3月份,家裝建材漲價就已經涉及地板、衛浴、瓷磚、涂料、櫥柜、衣柜等在內的家裝建材商品。其中一線衛浴品牌漲幅在5%至8%,一線瓷磚品牌漲幅在5%以上,一線涂料品牌漲幅10%,一線櫥柜品牌漲幅在5%至15%之間,一線地板品牌漲幅也達到了3%至15%。
但木質地板的價格從去年11月1日起至今已經連續上調了3次,對于一些中小品牌的地板來說,每次上調的幅度都在每平米2至3元左右,最多也不超過每平方米 10元。但是一些知名品牌地板則漲幅較大,如某大型品牌一款“經典柚木”系列地板,其價格從原來的每平方米93.5元,猛漲至每平方米126元。
據業內人士分析,造成家居建材市場漲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首要的便是生產成本的提高。煤、石油等能源和木材、金屬、PVC等原材料的價格在持續上揚,而國內物價整體上漲的局面又迫使勞動者對工資待遇的要求有所增加。其次是運營成本不斷增加,國內油價、氣價上漲使運輸成本上漲。一些在此前對部分商品價格做出調整的商家表示,再次漲價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在走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經銷商對于漲價的說法大致相同,市場只是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面對漲價的壓力,企業還是內部消化為主。盡管原材料的上漲已成大勢,但是對于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來說,造成的影響暫時不會太嚴重,由于資金表現不同,企業其實在原材料的進貨階段就已經拉開了價格差距。
經銷商:銷售壓力很大
一櫥柜經銷商說,今年是清遠建材行業的洗牌年,不斷上漲的物價、人工費、店租以及越來越成熟的消費者都對經銷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面對建材漲價,個別消費者選擇了觀望的態度。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漲價意味著自己口袋里的錢“縮水”了,同時也不排除企業為增加銷量而提前放出的漲價“煙霧”。而對家居建材企業來說,產品漲價可不是什么利好的消息,產品的漲價勢必會影響到產品的整體銷量。消費者的觀望態度,也會直接帶來產品銷量的縮減,而銷量的減少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再加上原材料等多方面帶來的壓力,企業可謂是腹背受敵。
專業人士分析,如果漲價成為整個行業的選擇,對于單個經銷商的影響可能沒有那么嚴重。甚至有一些商家表示,漲價會對企業的洗牌起到一種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不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品牌必將被淘汰,洗牌其實就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即便有一些經銷商欲通過囤貨來抵御漲價,也只能應付一時。
業內人士認為,建材產品的漲價就整體局勢來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對于消費者來說,物美價廉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企業雖不是慈善機構,但只抬高產品價格并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如何平衡市場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始終是需要企業重視的問題。
消費者:趁促銷提前下單
市民陳先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收樓,但是他從3月15日就開始逛建材市場了,這次的“五一”假期當然也不例外?!胺凑l浴、門、窗等都要買的,現在什么都漲價,高性價比的機會難得,趁著活動期間有促銷,先買回家再說?!闭谀承l浴店選購的陳先生說。
建材雖然在漲價,但房子也得裝修。其實,早在去年年底家裝市場在醞釀建材新一輪漲價潮之際,一些還沒有拿到新房鑰匙的業主就已經開始著手購買主要的裝修建材,有的業主甚至已將大部分裝修材料買好了。他們認為,早點下手買建材也不失為省錢之舉。越來越多的業主在新一輪漲價潮來臨前開始大采購行動。
在 “五一”期間,一些商家也抓緊商機,打響家居建材商的爭奪戰,紛紛推出一系列的促銷活動,除了大幅度的折扣外,還有團購價、驚喜翻倍等活動。業主也盡可能選擇在商家促銷讓利活動期間出手購買,或多約幾位同期裝修的業主一起去團購,或者參加專業家裝公司聯盟舉辦的促銷活動,這樣所拿到的優惠也會比較大。
消費指南
購買材料最好“量需而定”
趕在漲價前購買材料從理論上說是可以省到錢的。但是如果在購買材料前沒有做好裝修計劃,沒有精確計算出材料的使用量,只是進行粗略的估算,往往會導致多買材料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許多建材須與裝修過程相匹配,或者等施工到某個程度才能定具體型號,如果業主提前購買建材又沒有與設計師溝通,往往會造成后期與整個裝修風格不搭,或者因為不適用而需更改型號或退換貨,影響到家裝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