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國宏觀經濟整體處于放緩調整期,加之人們消費習慣、審美情趣的改變,以及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沖擊和影響,家居行業進入全面調整轉型期,家裝行業也面臨新的發展難題。
縱觀當下家裝市 場,2015年大半年已經過去,隨著“互聯網+”思維的遍地開花,家裝行業正在轉型變革的道路上“高歌猛進”,“不轉型必死無疑,而轉型又挑戰重重”。那 么家裝企業何去何從?近日,新浪家居記者采訪到二十四城裝飾總裁沈紅軍,看他如何看待當下的市場,又將給出怎樣的獨到見解。
消費者更注重行使自我主權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發生了質的變化——已從最初的物質需求上升到對精神文化的更高層次的追求。表現在家裝上,則從最初對產品基本品質的需求,上升到對環保、舒適、個性甚至是服務等抽象化的精神層次的追求。但抽象化的需求往往操作性差,容易被誤解。如何具象化地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最廣大的消費者究竟在哪成了家裝企業關注的熱點話題。
“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實質是自我主權意識越來越強烈的表現,企業幫助消費者行使自我主權,就是滿足了消費者需求。”沈紅軍這樣說。
要幫助消費者行使自我主權,則需要做到三點:一是自覺維護消費者主權,比如保證產品質量、兌現裝修承 諾、提供透明化對稱的相關信息等;二是激發客戶的審美力和創新力,對于客戶提出的個性化需求,給以鼓勵和尊重;三是提供一站式優質服務,當客戶的個性化需 求被激發之后,企業不應以難于實現,而放棄滿足或者讓客戶自行實現,而是竭盡全力幫客戶去實現,最好能讓客戶輕松實現想法。
談到當下的客戶群體分布,沈紅軍用“橄欖球理論”加以說明。他說:“就整體客戶群體而言,符合‘橄欖球理論’,即‘兩頭小,中間大’。理論上,二分之一 位置是最大客戶群體,但實際上,這個分布是動態的,每個企業所對應的最佳‘二分之一’位置隨著戰略布局及發展現狀的變化而不同。”
就二十四城裝飾而言,目前客戶定位為中高端人群,似乎與之前的低中端人群沒什么差別,但站在全國的角度來看,西南的“中高端”依然是全國的“偏中端”人群。因此,企業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定位客戶群。
工作中的沈紅軍
家裝泛家居服務化是未來趨勢
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對行業而言,既是極大的挑戰,也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力量。沈紅軍認為:“當下家裝行業可拓展的空間依然很大,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家裝公司的泛家居服務化是未來行業發展趨勢。”
一般而言,家庭裝修主要分硬裝和軟裝兩類。硬裝主要指裝修中的拆墻、刷涂料、鋪設管線、電線等不易移動的基礎裝修;而軟裝則是除硬裝之外,所有易于更換和移動的家具、地毯、飾品等,通俗的講就是將房屋倒立之后,所有能掉下來的物品。
在沈紅軍看來,家裝市場中硬裝與軟裝的比例正在發生著微妙變化,軟裝呈現一種越來越受重視的發展趨勢。人們對二者的認識也發生著微妙變化,硬裝越來越被看成一種基本需求,而軟裝則被視作評判“品質”生活的指標。沈紅軍說:“‘輕硬裝重軟裝’是必然發展趨勢。”
“新需求之下,家裝公司應定位為泛家居服務公司。”沈紅軍強調。傳統的家裝公司服務定位是做家裝產品,具象于地板如何做、瓷磚如何做等相對單一的服務項 目。而未來的家裝行業除了覆蓋更多品牌、更多產品,提供“一站式”整裝服務外,還應包含后期的家政、保潔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
生活中的沈紅軍
“互聯網+”帶來的是思想的解放
談到家裝行業的發展變化,就不得不提互聯網,這個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并深深影響每個人生活的創新事物,而提到互聯網就不得不提2015年的熱詞——“互聯網+”。那么“互聯網+”究竟指什么?它給行業帶來了什么?
簡單的理解,“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二者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創造新 的發展生態。在沈紅軍看來,目前家裝企業對“互聯網+”仍處于探索階段,更多的是受益于“互聯網+”思維帶來的思想解放,而要通過深度融合創造新發展生態 還存在一定困難。
“互聯網思維傳達的是一種開放的、平等的、無私的精神,這對行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這是沈紅軍對“互聯網+”利好一面的總體評價。互聯網大潮下,信 息呈現高速更新、透明化、快捷化發展態勢,人們的心態反而更開放,因為這一秒不分享,下一秒很可能已過時。這有利于打破行業與用戶間的不平等交流壁壘,同 時促進行業內的經驗分享交流。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互聯網+”也不例外。互聯網在為行業注入新生力量的同時,也給行業出了一道發展難題。沈紅軍說:“互聯網跑得太快,家裝行業有點跟不上。”互聯網的滲透和影響,迅速提升了消費者的需求,但家裝行業仍有歷史遺留問題待解決,產品與交付仍存在缺陷。
家裝公司轉型要快速要迭代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行情,每個企業都在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接下來,二十四城裝飾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迎接挑戰?
“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裝飾公司,而是趨勢。”沈紅軍這樣說。在心理學上,人們的恐懼往往來自于未知,因為未知代表著不可控,而一旦對未知有所預估, 恐懼便會有所減緩。做企業同理,誰能把趨勢預估做的更吻合,誰就會對未知更具有控制權,誰就能在未來的挑戰中做得更好。